绿萝隐隐

我的网盘:lvluoyinyin
爱发电:绿萝隐隐

承乾之悲

null

null

null

null

null

null

null

null

null

上述截图是百度百科,不经任何艺术加工之下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李承乾。


他不是影视剧里不学无术,愚蠢不堪的朽木,他是一块儿美玉,曾经大唐最耀眼的一颗星星。


贞观十三年之前,他有卓越的治理才能,能够让他天可汗父亲放心托付朝政,能让贞观初年一群能臣悍将臣服。


贞观十四年开始,他似乎变了一个人。一夜之间,从前那个才能卓绝的太子依旧才能卓绝,只是不再温厚,他变得焦躁,暴戾。


贞观十四年,这一年,他不再尊师重道。贞观十五年,他引突厥人入宫,在东宫胡闹。贞观十六年,宠幸娈童。贞观十七年谋逆,被流放黔州。


第一次接触这个人物是去年去重庆郁山旅游,看到废太子李承乾陵墓,头一次在百度百科了解到这个人物,那时还没什么感触,到最近,看《贞观之治》再次去了解这个人物。


为什么他的悲剧性那么强呢!


从宗法上看,他是皇长子还是帝后的嫡长子,在古代立嫡立长的宗法之下,他有着得天独厚的又是。如果他只是一个草包倒还罢了,偏偏他不是草包,从个人能力看,从贞观七年入朝,到贞观十七年被废,几乎年年监国,但史书从未记载过他监国出过任何差错。李世民一生中两任太子,他担忧过雉奴仁弱,压不住朝臣,但从未怀疑过承乾的能力,所以他的能力没问题。再说他的德行,有限的史书记载,他所有的荒唐都是从贞观十四年开始,也就是在此之前,他的德行也绝对没有任何问题。


是什么原因,让一个二十四孝乖宝宝,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唐太子一夜之间变成一个问题男孩。


贞观十年,母亲长孙皇后去世,也是这一年,魏王李泰被父亲看重,开始参与夺嫡。贞观十二年李泰提出编纂《括地志》,李世民让李泰组建文学馆,然而到了贞观十三年,李承乾才拥有类似于文学馆功能的崇文馆。贞观十五(十六年)《括地志》编撰完成,李泰住进武德殿。


有效的历史资料里头看李承乾,他的性格必将偏向父亲李世民,刚直,不善迎合。青雀和雉奴都会找父亲哭诉委屈,但承乾不会。承乾和父亲相似,都不屑于私下搞暗算。张玄素和李泰咄咄逼人实在受不了,他直接找人去杀李泰。像不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让尉迟恭提剑去请杜如晦和房玄龄,要么人来要么头来。李世民被压抑够了直接来一个玄武门之变,李承乾也忍够了走了父亲曾经走过的路。只是这两次事变,不管是已经开始的还是未开始的,都是父亲赢了。


有人说他亲近突厥,即便上位也会是大唐之祸,有人说他残忍弑杀,甚至说出杀谏臣的话,上位了必定残暴不仁。我觉得不一定,这就像现在某些孩子,父母不喜欢什么我偏做什么,父亲希望我做什么我偏不做什么。突厥渭水之盟父亲引以为耻,我就偏说要给突厥称臣。父亲你喜欢察纳雅言,我偏说我要杀谏臣。你要我清心寡欲好德行,我偏偏去宠幸乐童。上位之后,他真的会那么做吗?不见得,赌气而已,和父亲赌气。李承乾十年间,无数次监国,如果真的像他言语之间那样荒唐,为何史书从未记载他在监国大事上的疏漏?从未记载他重用突厥人?


《贞观之治》中李承乾谋逆,父子最后一次对话,让我印象深刻。


李承乾:父亲,我身为太子十八年了,在太子之位上,我贪图过什么吗?


李世民:应该没有!


李承乾:十八年来我做错过什么?


李世民:应该没有!


李承乾:陛下万年之后,我会是昏君吗?


李世民:你处理朝政尚好。


李承乾:那陛下就是担心我的品德?


李世民:对!


李承乾:你担心错了,十八年我性格未改,十八年来你认为我处理朝政尚好,十八年难道不足以证明我的品德不会影响我处理朝政?我知道,我不是太子了,父亲。


李世民的惊愕,李承乾强行抚平自己的情绪,强忍眼泪,看着父亲问:父亲,你到底为什么偏袒魏王,你偏袒魏王,朝野议论你是知道的。你让魏王住进武德殿,武德殿是什么地方,你也是知道的。其实你什么都知道,所以你命魏征为少师,想平息议论,平息了吗?起码魏王他不在乎,魏王咄咄逼人,这是你想看到的,还是你真的不知道?


李世民被一通炮轰,乱了阵脚,问:我在问你,为什么谋反?


父亲一直抓不住重点,李承乾勾起一抹嘲讽而又无力的笑意,从地上站起来。


我就是再说我为什么谋反,谋反是为了自救,自救必然冒犯根源。我知道我已经不是太子了,明天就身首异处了,我都知道。父亲,在离开你之前,我只有一句话。如果陛下封魏王为太子朝野沸腾,究竟是我的错或是魏王的错还是陛下的错?


说完这句话,李承乾转身走出太极殿,李世民或许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,伸手想要挽回儿子,但一切覆水难收。承乾宁肯死也没让他认错,作为君父他也放不下自己的尊严去低头。最像对方的父子,最终形同陌路。


有人说玄武门之变吓得李承乾最后精神失常,我觉得有失偏颇,因为就现实情况来说,如果老一辈人关系巨差,新一辈人关系也不会怎么好。所以承乾和建成元吉家的孩子关系目测也好不到哪里去,《贞观之治》这一段处理的比较符合现实。玄武门之变后,李承乾看到父亲在洗身上的血迹,在父亲走后向母亲询问,母亲告诉他,他就要成为太子了。李承乾反问是不是成为太子,大伯和四叔家的孩子就再也不会欺负他了。可见李承乾的童年,过得并不幸福,相反比较压抑。


童年压抑,成为太子之后承担着巨大的压力,可好在有母亲可以开导。入朝之后,受限于权力一把手和二把手的矛盾,父亲待他再不亲近。母亲去世之后,父亲日复一日更强的冷淡,兄弟手足谋嫡构陷,自身的残疾,还有东宫属官张玄素、于志宁等人不分场合的叱骂。


不说李承乾一个古代人,本就生在诸多枯槁辖制之下。就是现代人,从小接受开放包容的现代式教育,处于李承乾这样的环境,都会抑郁。严重的,患上精神分裂。


十八年来没贪图过什么,他最后怎么会走到那样一个地步?他一直贪图的东西,是父母之爱啊!可惜父亲从来都不知道,父亲爱他,但那种狼爸式的爱让他感觉不到父亲的爱。


一个人最缺失什么,就越会拼命去追寻,哪怕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。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,从武德二年到贞观,李世民不是征战,就是在去征战的路上,或者同建成元吉斗争,身兼要职没空陪伴承乾。在和父亲针锋相对之前,他也是二十四孝乖宝宝。当他觉得二十四孝乖宝宝没办法得到父亲疼爱时,索性做一个问题青年。就像雉奴为何非武姐姐不要,应该也和他幼年失母离不开,精神上他需要一个比她年纪大的如姐姐和母亲一般的女子,抚慰自己心中的隐痛。


经年累月的压力无人倾诉,君父区别对待的委屈一日日累积,朝臣目光死死盯着这个不过二十出头的太子,企图找出他的缺点来成就自己名臣的美名。各方倾轧之下,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,间隙越来越深。最后,曾经温厚仁孝的乖宝宝变得扭曲不堪,提剑指向自己最为崇敬的阿耶。曾经引以为傲的儿子,最像自己的儿子,在自己心头狠狠刺了一刀,逼得他不得不放下了苦心孤诣培养了十八年的继承人。两个性格相似的人,都爱着彼此,却又感触不到彼此的爱,用一生等对方低头,最后换来一生的追悔莫及,父子形同陌路。


又是一个兔年,送给心爱的小兔子承乾


评论(35)

热度(1394)

  1. 共22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